包默成道:“‘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威德’倒是与‘金刚会’相符。”
公孙彬道:“此后就是‘威德’一直与他联络,可惜除了声音外,郑三同样没有看到对方的真面目,这群贼子当真小心到了极致……”
狄知远问:“还有别的线索么?”
公孙彬摇头:“戴提点根据他交代出的据点,派人前去缉拿,发现早已人去楼空,相关的京师居民,比如贿赂张希贵的所谓家人,应该也找不到了……”
狄知远和包默成对视一眼,叹了口气,并没有感到意外。
一名谍细,落网后如果不能及时地供述,就算最后交代出了所知道的一切,这些秘密也可能失去了价值。
郑屠户的情况就是如此,他的同伙不仅早在两个月前就知道他被捕,而且还多次以家人的身份,胆大包天地贿赂机宜司的官员,期望在此人身份暴露之前,将其神不知鬼不觉地救出来。
张希贵太贪,收下钱财,没肯放人,后来这群谍细便以话本传奇通知宫内之人,恐怕是改变了计划,要提前动手。
如此一来,他们当然不可能还停留在原地,肯定是转移地点,改变身份,清除线索。
可以这么说,郑屠户的暴露,宫外的同伙很难抓捕,影响最大的反倒是内廷的那一位。
因为宫中的人跑不了,如今又已经确定了有奸细,只剩下逐步搜寻,将其彻底揪出来。
不过那是皇城司的职责,就算狄知远能够入宫,也不可能大咧咧地在皇宫禁地里面追凶,他们的目标,只能放在外面的辽人谍探身上。
想到这里,狄知远看向府衙:“司马君实遇害案,这下又要重审了吧?”
“当然!案子又被推翻,那位吕大府气急败坏,赶回府中,应是向吕老相公求救……”
包默成是实诚性子,一向不会夸大其词,有此一说,可见府衙内都议论开了。
此案如此反复,身为权知开封府事的吕公绰,首当其冲,威望尽失。
身为吕夷简长子,他的能力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但运势着实不佳,赶在这个关头碰上了这等要案,又失了格局,两府之路已然断绝。
包默成并没有幸灾乐祸,只是陈述事实,接着道:“犯人叶氏再度受审,不过此贼极为顽抗,听书吏说,翻来覆去就是一套情杀的言辞,给她看了郑三的招供,也是无用……”
“这女子的骨头可比屠户郑三还要硬,等在这里,恐怕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新的线索,我们去四方馆一探如何?”公孙彬提议:“根据阿侬母子的线索,杀害了司马君实的贼人,后来发现进入了辽人使团,可见下令的就是辽使,我们不妨直接从使团入手,让他们交代出谍细的身份!”
狄知远闻言有些意动:“辽国使团久居京师,正使耶律庶成是辽主的心腹,副使萧胡睹是南院大王的亲信,‘金刚会’的谍细既然肩负了如此重大的任务,不可能与这两人全无联系,若能从他们入手,或许可以快刀斩乱麻,直接逼问出首领‘威德’的身份!”
“不可!”
包默成断然摇头:“辽国虽弱,终究与我朝有盟约在先,于情于理,我泱泱大国都不能在毫无实证的情况下,凌虐对方的使臣,失了大义名分!”
公孙彬一滞。
狄知远转念一想,也觉得急躁,承认错误:“确是如此,不该如此……”
此案一旦能水落石出,性质将极其恶劣,到时候宣告朝野上下,必定群情激奋,北伐燕云,破灭契丹,便是堂堂正正,师出有名。
可如果直接对使团下手,即便事后证实,辽国使臣确实与谍细有关,也容易予人口实,无法整肃内外,上下齐心。
所以顺序不能错。
先擒拿贼子,还原真相,再招契丹使臣问话,将铁一般的事实放在面前,令他们面对质问,无言狡辩!
“关键是如何去寻找这伙贼人呢?京师百万之众啊……”
公孙彬有些无奈:“目前这伙谍细,只暴露出四名成员:”
“厨娘叶氏,盯住司马君实,将之杀害,后来又于太学内散播谣言,污蔑其声名;”
“屠户郑三,内廷贼子的联络者,暗通内外,提供毒药;”
“内廷贼子一人,是内侍还是宫婢,亦或是嬷嬷,都一无所知;”
“最后便是那自称首领的‘威德’,除了称号外,更是神秘……”
“线索太少了。”
包默成同样皱起眉头,狄知远则想到爹爹的提示,开口道:“七年前,屠户郑三被重新启用,恢复谍细的身份,这个时间点两位想到了什么?”
“如今是致和三年,七年前也就是泰定五年前后?”
公孙彬恍然:“那必定是泰定五年,辽西之战了!”
泰定五年,狄青在正面战场的交锋中,大败辽国军中第一人,镇国柱石萧孝穆。
萧孝穆病逝于军中,其继承者萧匹敌也被狄青重创,逃回上京不久后伤重而亡。
此役之后,宋辽局势彻底发生颠倒,原本雄踞北方的大辽,开始在中原王朝大宋的俯视下瑟瑟发抖。
“正面战场失利,让辽庭无奈之下,重视起了谍报机构,命‘威德’南下,偷入汴京,把曾经埋在这里的奸细纷纷动员……”
公孙彬抚掌道:“一切都联系起来了!”
包默成道:“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群谍细势必得到了辽庭的全力支持,契丹贵族们开始寄希望于依靠这群人,改写两国强弱的关系……”
“弱小的契丹人,无谓的妄想!”
公孙彬毫不客气地予以评价:“但时隔这么多年,名单又是怎么弄来的呢?”
狄知远再将不久前爹爹告知他的,“金刚会”初代首领,创立者宝神奴的过往,讲述了一遍。
公孙彬对于两个称号极有兴趣:“‘宿住’‘无漏’,也是佛家神通之名么?如此说来,能够得知当年秘密留在京师的成员名单,‘威德’势必与他们有所联系。”
包默成则从另一个方向考虑:“宝神奴最初的势力,是从乞儿帮发展起来的,现在同样占据无忧洞的污衣社,会不会还与辽人有所牵连?”
“咦?”
狄知远目光一动,若有所思。
公孙彬则不以为然:“辽人再弱小,也是能和我朝签订盟约的大国,在京师疏通下水道?不至于……”
包默成摇头:“这般想不对!郑三是屠户,叶氏是厨娘,却都能发挥关键作用,不可先入为主!”
公孙彬反驳:“叶娘子的抓捕,我们还是借了污衣社的力,不然这个贼子就顺着地下水道逃走了,如果污衣社是贼人一伙,为何要帮我们抓捕同伙呢?”
包默成道:“我们临时寻找污衣社,并没有见到会首姜九,出手的是头目韩达,此人很可能不知情,所以帮我们抓到了人,单凭这点,不能排除污衣社的嫌疑。”
“可是……等一等!”
公孙彬还要再说,陡然顿住,身后同样似有一道闪电劈过。
狄知远微笑:“看来彬哥儿也意识到了,真正的关键,在于叶娘子的家宅位置!”
“是啊!叶娘子的家在水道附近,辽人细作把退路安排在污衣社的地盘,就不怕万一逃亡时,被这群听从官府号令的江湖子抓住,直接邀功么?”
公孙彬郑重起来:“我方才忽略了这点,污衣社是目前京师里唯一的结社,耳目众多,谍细想要隐蔽自身,本该尽量避而远之,没理由将家宅放在水道不远处,除非……”
分析到这里,三人目光明亮,异口同声:“除非叶娘子原本的退路,就是污衣社安排好的,他们是一伙的!”
第六百五十四章 番外第二十三章 内部攻破,擒贼擒王
“污衣社与北虏勾结?”
开封府衙,刑房之中,判官潘承炬见了狄知远,听完讲述后,沉吟片刻,眼中露出精芒来:“这番分析,很有道理啊!”
要犯叶娘子是狄知远亲手捉拿,又有案情推进,挖掘真相,少年侦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潘承炬自然不会像吕公绰那般,由于对方年龄小,生出轻视之心。
何况这件事乍一听起来出人意料,仔细想想,却很有操作性:“污衣社是京师仅存的江湖结社,但恰恰是这帮人得府衙认可,疏通淤泥,确保水道通畅,反倒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得到认可,狄知远精神一振,赶忙问道:“无忧洞地形复杂,四通八达,可有舆图,协助抓捕?”
“地下水道的舆图,要追溯到二十年前,只能参考一二。”
潘承炬没有隐瞒,苦笑道:“污衣社耳目众多,如果他们的会首姜九真是从辽国来的细作,那想要抓捕此人……很难!”
最初乞儿帮盘踞在无忧洞里面的时期,京师百姓痛恨不已,开封府衙也放在心上,直到乞儿帮被彻底剿灭,其后的几年,还时不时派遣禁军去清理一番,不让亡命徒聚集其中,再成了气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可避免地淡忘了当年京师孩童被掳掠的恐惧,官府也懈怠下去,不再防范于未然。
等到现在,污衣社全盘接过了繁华京都最污秽的区域,官府予以方便,下面就更是这群江湖子的地盘了。
“终成祸患啊!”
潘承炬感慨完毕,眼神变得凌厉:“查明此事,一旦确定,当犁庭扫穴,除恶务尽!”
迎着这股肃杀之气,狄知远抿了抿嘴,却作揖一礼:“学生有一建言,能否不要对污衣社……赶尽杀绝?”
潘承炬顿时皱起眉头:“污衣社既与辽贼勾结,岂能手下容情?”
“潘判官容禀!”
狄知远道:“正如当年乞儿帮的普通成员,也不知他们的头领是契丹人宝神奴,现在的污衣社员足有近千之数,这些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不知情的无辜者!”
“乞儿帮被灭,是因为他们即便不与辽人勾结,依旧是作恶多端,罪大恶极,然污衣社的成员平日里却没有为恶,反倒为京师不再受水患所困,立下功劳,现因为数不多的谍细,置全社覆灭,未免波及过甚……”
“官府想要剿灭他们,自然能够办到,但且不说无辜者死伤之际,真正的贼子可以趁着混乱,逃之夭夭,事后如何解决排水困境,依旧是难题!”
潘承炬听完,眉头稍稍舒展:“你这孩子一贯有见地,这番话说得不错,只是此处又没外人,这般疏远作甚?”
狄知远本就是自来熟,闻言露出笑容:“爹爹说过,工作的时候称职务,此处虽无外人,但小侄还是不敢称潘叔的,谈的是正事嘛!”
潘承炬哼了一声:“老实说,刚刚所言,是否令尊所授?”
“算是吧……”
狄知远挠了挠头:“爹爹告诫过我,但凡牵扯的人员一多,都要多思多想,不要为求一时快意,不留后路,往往给别人留一条路,也是给自己多一种选择。我此番就想到了,那些协助我们抓捕叶娘子的污衣社人员,他们显然什么都不知情,却要遭受这等无妄之灾,实在可惜……”
“狄相公教子有方啊!”
潘承炬由衷地道:“你小小年纪,就能有这番胸襟,将来亦是相公之才!好!我应你!”
狄知远大喜,再度一躬身:“多谢潘叔!”
实际上在闲话的关头,潘承炬一直在权衡利弊。
侠以武犯禁,庙堂官员对于江湖子的印象一直不好,他方才是真的对污衣社起了杀心。
倘若大府吕公绰在,那更是火急火燎,保证囔囔着,要将这群人连根拔起。
唯独一个半大少年提出,不该赶尽杀绝。
仁心善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不得不考虑,这个江湖结社,已然成了气候。
真要犁庭扫穴,为求自保,污衣社上下势必要拼死反抗。
毕竟束手就擒的话,面临通辽的嫌疑,谁知道朝廷会怎么处置他们?
正如庙堂对于江湖的提防,江湖人对庙堂同样很不信任,哪怕近些年吏治清明,彼此间的冲突少了许多,但由此产生的限制也越来越强。
不然长风镖局的总舵不至于搬去洛阳,京师也不会让其他江湖结社避之不及,正是因为自由散漫惯了的江湖人,不愿意接受真正的管辖,又担心与强盛的朝堂起冲突受打击,那最好的办法,自然是避开皇城脚下,到地方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