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进却是好似没有注意到这个关键细节,摇头轻叹:“我本以为是夏州臣子,为主母守孝,故出使时身穿孝衣,没想到竟真是西夏世子,其母新丧,竟夺情出使?难道夏州无人了么?”
刘六符闻言也有些不屑:“西羌之辈,难免失礼……”
说到这里,他悚然一惊,突然明白对方之意。
辽帝因为感其孝心,把李成遇安排到四方馆里,但依照孝道而言,李成遇根本就不应该来,岂非不妥?
狄进接着道:“不过此举倒是于案情有利,既为世子,想必对于卫慕氏遇害的过程,是有详细了解的,他们控诉我朝使臣加害其母,总要有些证据,不能空口无凭,他们是否差仵作仔细验尸,有没有勘验现场,最终将案情始末整理成案卷?”
刘六符已经挑灯看完了《洗冤集录》,当然知道验尸的重要性,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却是摇了摇头:“羌人蛮夷,不重这些!”
狄进淡淡地道:“无妨!既然西夏敢指认,我可以尝试帮助党项李氏,查清案件的真相!”
刘六符一怔,这可是隔着国家啊,也能查案么?怎么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吧……
但看看眼前这位镇定自若的神情,思及那部前所未有的刑案著作,他倒是有些动摇起来。
反正匆匆结束交谈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向萧惠禀告。
“南朝人确实擅长礼法,要挑毛病,是怎么都能挑出来的……不过让夏蛮子住在四方馆,确实太抬高了他们的地位!”
萧惠其实很讨厌汉人的那套礼数,然而辽帝喜欢,认为这是长治久兴的根基,是以辽国上下也是要尊崇,尤其是重孝悌。
想到这里,这位统军使提笔写起信来,信中的情况变为自己任接伴使期间,想方设法地从宋使口中,探听出对西夏使节入住四方馆的看法。
全程十分坦然,根本不避着刘六符,刘六符也习以为常,契丹贵族夺汉人官员功劳,什么时候需要遮遮掩掩了?
待得萧惠写完信,唤来心腹:“速去中京,呈予太子殿下!”
“是!”
心腹离去,萧惠又看向刘六符:“你做得不错,就要让宋夏争起来!你再去宋使面前,多说些夏人的坏话,让他们斗!”
刘六符迟疑了一下,还是将狄进的后半段话复述了一遍。
“狄进准备直接查明卫慕氏遇害的真相,揭穿西夏人的谎言?”
萧惠愣了愣,问出了同样的问题:“这能够办到么?”
刘六符道:“换做旁人,下官是决计不会相信的,但这位宋使著《洗冤集录》,在南朝京畿还有三元神探的美誉,若能找到关于案情真相的蛛丝马迹,说不定还真会揭穿西夏人的谎言!”
“这么神?”
萧惠好奇地道:“洗冤什么,把那本书,拿来本帅看看!”
刘六符心想你能看懂才叫奇怪,又不舍得自己的那部书,这可是著作者亲自赠予,意义实在非同小可,足以当作传家宝,对契丹上司使了个心眼:“这《洗冤集录》用的是汉话,并无契丹文……”
但眼见萧惠沉下脸来,他又赶忙补充道:“宋使还带了另一部话本,名《苏无名传》,用契丹话译好了,大帅若有兴趣,下官去取!”
萧惠这才满意,摆了摆手:“去!快去!”
待得刘六符拿来了第一卷,萧惠随手指了一位识字的清秀侍从:“你过来!念给本帅听!”
侍从上前,细声细语地念了起来,萧惠躺下,眯着眼睛享受着婢女的服侍,听着听着,倒是眉飞色舞起来:“有趣有趣!这可比宋人那些枯燥的经卷有趣多了!”
……
“《苏无名传》又要第三卷了?”
狄进坐在马上,面露惊讶:“没想到刘知事如此喜好这部话本,看得好快啊!”
“是啊……是啊……狄正使写得太好了!”
刘六符尴尬一笑,他是真也没想到那萧惠居然能看进去书,还对其赞不绝口,并且马上催促后面的卷册。
作为鞍前马后,真正忙碌的接伴使,他只能厚着脸皮,前来讨要。
狄进心中失笑,这部话本对于当代娱乐享受匮乏的勋贵,杀伤力倒是十足,无论宋辽。
所以他才会尝试性地翻译成契丹文字,毕竟翻译不同,意思差的也很远,为了辽国市场,他是用了心的。
现在萧惠既然爱看,自然不吝分享,并且借此传播向更多的辽人贵族。
只不过此时此刻,他的注意力,被远处巍峨的城门吸引了。
燕京到了。
辽分有五京,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上京临潢府和南京析津府,最后的这座析津府又被俗称为燕京,也即是后世的北京。
无论是首都情怀,还是燕云十六州回归中原的重要性,都让狄进为之瞩目。
实际上从疆域来看,燕云之地相较于广袤的辽国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北面辽阔的草原往往是地广人稀,而就这片小小的燕云地区,却是辽国的农业经济中心,也是主要的赋税来源地。
仅南京析津府一地,就是“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燕云地区众多的汉民人口,为辽国提供了兵源、军械和粮草,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契丹统治阶级才会将权力分享出一部分出来,提拔汉族的官员和将领。
毫无疑问,这里是南边甚至整个辽国最为繁华的城市,哪怕及不上汴京,却也是车水马龙,入城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但相比起汴梁的有序入城,萧惠所部当先开路,那些排队的百姓忙不迭地退到两边,然后纷纷垂头甚至跪下,完全不敢直视契丹贵族,以免遭到无妄之灾。
狄进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幕,耳朵忽然一动,隐约听到几句话语飘了过来:
“听说了么?渤海人又起兵造反了!”
“还以为什么新鲜事呢,渤海人哪一年安分过?”
“这次不同,听说渤海人挖出了一处密藏,招兵买马,势力大增呢!”
第三百五十三章 杨公宝库的传奇故事
“嗯?”
交谈声断断续续,却清晰地传入耳中,狄进眼角余光一扫,就见三四个并不起眼的汉子位于人群中,为首之人还朝着这边望来。
似乎感受到了狄进的注意,对方微微点了点头,带着身边的人,迅速没入恭敬的百姓中,消失不见。
“姐姐联系上马帮了……”
狄进心里有了数,收回目光,脑海中闪过辽东的局势。
历史上的明年,一位名叫大延琳的渤海遗民,会在辽东起兵反抗辽庭,攻陷东京,建国号和年号,最终历经一年多时间,才被镇压。
由于辽国的史书记录,远不如宋朝详细,也没有相关联的名著宣扬,这个大延琳才没有什么名气,不然的话,他造成的动荡可是堪比方腊起义,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可惜的是,这一次起义的失败,也几乎耗尽了渤海遗民最后的反抗力量,后续就是较为零星的小动乱了,再也不成规模。
而现在辽东的风波,是不是大延琳提前起事了,还犹未可知,但盗首持渤海秘卷北上,又有欧阳春的马帮势力在,显然让辽东的局势添加了几分新的变数。
狄进默默思索,一路波澜不惊地到了驿馆,翻身下马。
早已被下人打扫好的屋舍空出,恭迎使节团的大驾,待得众人纷纷入住后,一位唇红齿白,面如满月的郎君进了房间,感慨着道:“总算有个像样的落脚地了,这一路上真是受够了辽人住的地方,啧!”
狄进失笑:“劳仲礼陪我吃苦了!”
来者赶忙抱了抱拳:“可别这么说,若无仕林,也轮不到我为副使嘛,嘿!回去后可是长脸了,够我吹嘘一辈子!”
此人姓潘,名孝安,字仲礼,任东染院副使,担任使辽的副手。
以狄进的资历,作为正使是足够了,但以他的年龄,其实更合适担任副使。
不过之前御史言官,狄进辞让不受,这回出使辽国,却是坦然接下正使之位,为的就是说一不二的决断权。
毕竟此行本就肩负使命,万一安排個德高望重的老臣作为正使,而到了关键时刻,双方的意见不一,互相掣肘,那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狄进作为使节团主官,朝廷则安排了潘孝安为副手,这位别看已经年过三十,但面容很嫩,看上去就像是弱冠之龄,与沉稳的狄进配合,倒是相得益彰。
潘孝安同样是熟人,早在几年前,狄进初入京,于郭承庆的府宅中,举办了第一次书友见面会,其中邀请的勋贵子弟里面,有曹彬的嫡孙,后来的四方馆使曹牷,而潘美的曾孙潘孝安,也是其一。
此时两人对坐,狄进也不跟他客套,直接道:“我们要在燕京待在一段时日,等到时机成熟,再入中京。”
潘孝安奇道:“为何?”
狄进之前并没有将有些事情告知,现在可以说了:“西夏人早早派使臣入中京,在辽主面前颠倒黑白,其世子不服母丧,却扮作孝子,如今被安排到了四方馆内……”
“可恶!”
潘孝安的神色顿时沉下,马上也意识到了关键:“西夏乃藩属,更无资格和我们平起平坐,辽庭此举又是何意?”
使臣最重细节,尤其是大国,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身份,一个座次的先后都要据理力争,辽庭让宋夏相争,实在是居心叵测,即便宋这边赢了,都颜面无光,如果落了下风,那更是沦为笑柄。
狄进的应对很直接:“所以要等!西夏人一日不搬出四方馆,我们一日不去中京!”
换成老臣,或许就要迟疑了,但潘孝安显然十分赞同:“不错!辽人明明有错,偏偏死不认,倒要看看是谁更失国体!”
“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狄进通过萧惠的反应,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计划:“接下来要劳烦仲礼,在燕京多与契丹贵人往来,宣传《苏无名传》和《洗冤集录》,尤其是前者,应该更受勋贵子弟喜爱!”
潘孝安作为铁杆书友,顿时欣然应下:“好啊!”
他最喜话本,不仅收集了市面上所有的,连市面上不曾有的,只要想到一个点子,都专门聘请科举不第的士子为其创作,潘氏也不管,毕竟相比起其他浪荡子的花销,这点小爱好可太省钱了。
而正如张宗顺是小甜水巷百晓生,潘孝安更是清楚勋贵子弟对于话本的喜好偏向:“辽人尚武,相比起苏无名的正直与智慧,其身边的护卫李双鹰拥有绝世武力,定然更受他们喜爱,从第一卷第二个案子李双鹰出场,到第四卷李双鹰与苏无名暂别,应该着重传播,第五卷和第六卷涉及朝堂之争,他们恐怕就没多少兴趣了……”
狄进点点头,宣传口的工作交给这位果然合适:“你来安排。”
潘孝安目光微动,低声请示道:“仕林可否给我透个底,此事要达成怎样的目标?”
狄进道:“让辽人在这段时间,产生对案情的兴趣,寻常的遇害者,这群贵族或许不感兴趣,但西夏卫慕氏枉死,请求辽庭作主,难道就不引人好奇么?”
“明白!”
潘孝安起身抱拳,精神大振,兴冲冲地去了。
安排好了副使的任务,狄进又招来四名护卫里面最擅于应变的迁哥儿和荣哥儿,用契丹语道:“你们去燕京街头转转,买些当地特产,多看看风土人情,回来说与我听!”
两人心领神会,同样用契丹话回道:“是!公子!”
自从和萧远博学了契丹话后,狄进在空闲时期,同样教了身边人一些契丹的基本用语,一方面是有个交流的语境,不至于很快遗忘,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的出使作准备。
现在正好用上,迁哥儿一开口,发音已经颇为标准,荣哥儿稍差了些,但普通交流没问题。
很快,两人就带回一个重要消息,近来有关渤海密藏的消息在燕京城中甚嚣尘上:“公子,根据那些人所言,密藏共有三座,如今已经被启出一座,剩下的还有两座等待有缘人去挖掘,故而民间议论纷纷,更有许多人干脆抛下其他,就往辽东而去了!”
狄进问:“议论的人群里,以哪一族居多?”
迁哥儿想了想:“这倒是看不出,好像都有议论,但多是身怀武器的江湖客!”
狄进又问:“官府作何应对?”
荣哥儿道:“燕京官府似乎并不想多惹事端,反正这又不是发生在南京,他们就懒得理会,甚至不少差役都在议论探宝,我瞧着他们都有动心……”
迁哥儿道:“这必然是有人在市井之中推波助澜,否则消息不会传得如此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