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年轻道人三境修为,在山上剑修、山下剑客多如牛毛的俱芦洲,一路艰辛南下,靠着一次次蹩脚的降妖除魔,降的妖,其实都是顽劣精怪居多,除的魔,更是未开灵智的荒冢鬼物罢了,赚钱赚得殊为不易,有些时候遇上个实力强悍的二境妖魅,年轻道人说不定还要倒贴一些家底进去,真正赚钱的大头,还是水陆道场和红白喜事,尤其是一些个需要大量道士充数的醮会,来钱最快最容易,只可惜这类好事,可遇不可求。
于是张山听闻宝瓶洲崇尚道教之后,不比俱芦洲这么瞧不起道人,便想着跨洲南下,来这边看看能否有些机缘,结果登船没多久,就差点饿死,这让年轻道人对此次宝瓶洲之行,心头充满了阴霾。
古榆国疆域不大,两人很快过了边境线,来到彩衣国境内,夜间赶路,突逢暴雨,奇怪的是,两人进入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脉后,走了十几里山路,四周都没有一处适宜躲雨的地方,怪石嶙峋,多裸露石崖,而且山上偶有大树,也多枯死,一些难得带有绿意的树木,也远远称不上枝繁叶茂,所以黄豆大小的雨点砸在两人身上,连绵不绝,能够砸得让人脑袋发闷,陈平安在落魄山竹楼内,武夫三境锤炼得堪称变态,当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可是道士张山跻身三境没多久,练气士的体魄坚韧程度,本就天生不如同境的纯粹武夫,而且他的三境底子,打得一般,所以年轻道人脸色惨白,嘴唇铁青,陈平安知道再熬下去,张山就算撑过今晚雨夜,明天恐怕就会一病不起。
陈平安停下脚步,拍了拍张山的肩膀,大声告诉张山在原地不动,尽量保持平稳呼吸,他去加快步子,独自去找找出路,不管有无结果,一炷香之内,肯定会回来找他。张山愣了愣,被滂沱大雨砸得有些晕乎的年轻道人,嘴唇微动,嗓音细若蚊蝇,大雨时分,饶是陈平安都没有听清楚他在说什么,只是眼见着张山身体愈发孱弱,不能继续这么给大雨砸下去,陈平安便不再犹豫,朝他露出一个笑脸,转身快步前行。
年轻道士盘腿而坐,开始竭力抵抗刺骨寒意。
练气士的下五境,被称为登山五境,牵引人体之外的天地元气,来浇筑、砥砺人体的皮肉筋骨血。第一、二境为铜皮境和草根境,能够让练气士肌肤坚韧,血气旺盛,照理来说,一场暴雨而已,哪怕再大,跻身第三境柳筋境的年轻道人,已经能够引气淬炼筋骨,但是这位背负桃木剑的龙虎山外家弟子,走的是道教符箓派的路数,更重外物,例如神行符、桃木剑这类法器,肉身锤炼的成效,并不出色,再者这场春雨,太过急骤且“阴沉”,使得年轻道士在不知不觉之间,体内真气消耗极快。
脸色雪白的年轻道人视线模糊,在纠结要不要摘下行囊,从瓷瓶里掏出一颗补气的丹药,但是一颗名为“回阳”的丹药,品相再差,也是实打实的一文雪花钱,年轻道人哪里舍得,便咬牙苦苦坚持,希冀着那个少年武夫能够早去早回,并且成功寻见一处躲雨的地方。
到了山上,某些时候就要受得山上苦。
这一点,龙泉小镇的妖物就是例子,市井百姓浑然不觉,阮邛的铸剑声势,却会让它们欲仙欲死。
陈平安在快速走出半里地外,不再隐藏三境修为,急速前冲。
当他看到前方一棵仅剩枯枝的大树,几步助跑,就踩着树干一串向上踩蹬,抓住一根腐朽枝丫,轻轻一拽,身形飘起,枝丫崩折坠地,陈平安却已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了大树高处,伸手遮在额头,举目眺望,不见灯火,尽头处却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头,陈平安轻轻跃起,双脚在树干上猛然一踹,借势飞掠而去,身后大树轰然倒地。
身体倾斜向下,如同一枝箭矢窜出的陈平安落地后,伸手一掌拍在泥水四溅的地面上,整个人向前凌空翻滚,双脚落地的同时,就脚尖一点,猫腰前冲,灵活至极,很快来到那座小山头,登顶之后,视野开阔,但是仍然没能瞧见哪怕一点灯火,这让陈平安感到有些麻烦,实在不行,就只能在回去的路上,临时劈砍树木,搭建出一座粗糙帐篷了,但是看那张山的神态气色,哪怕躲在帐篷里,一旦燃不起篝火,多半还是会风寒侵体,着凉生病。
陈平安其实心底也有些纳闷,这一大片低矮逶迤的山脉,确实透着些古怪,他走过的山水也不算少了,还真没有这么给人枯萎败坏之感的地方,若是阴气森森的荒冢坟茔之间,如此荒凉也就罢了,可怎的这么场大雨都下得比别处寒冷?
就在陈平安打算返身去寻找年轻道士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力穷尽之处,依稀出现了一点光亮,在朝北方缓缓移动,光亮在雨幕中微微摇晃,如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起伏,随时都会翻船熄灭。陈平安想了想,记住那点灯火的行前方向,迅速转身,原路返回,找到了摇摇欲坠的年轻道人,搀扶起他,说前方有人同样在赶夜路,看看能否汇合,若是当地人氏,说不定会知道躲雨的地方。
年轻道士精神一振,陈平安二话不说背起他,飞奔前去。
陈平安背着槐木剑匣,同时背着一个背着桃木剑的年轻道人,在雨夜中撒腿狂奔,翻山过岭,如履平地。
随着年轻道士越来越昏昏欲睡,那粒灯火越来越亮堂。
陈平安稍稍放缓速度,抬头望去,他一直在观察那边的情景,大雨之中,同样是两人结伴而行,书生模样的两个年轻人,背负书箱,一人撑大伞,一人持火把,虽然跟陈平安他们一样落魄不堪,但是比起年轻道人的惨淡,两位儒衫读书人面带笑意,在谈着什么,似乎都不觉得风雨阻路,是什么苦事,反而是一件值得开心的幸运事。
两人好像都没有察觉到陈平安的悄悄靠近。
这也让陈平安微微放心,风雨夜里的荒郊野岭,事出无常必有妖,一旦遭遇不测,又不能丢开背上的道士,必然是一场苦战。
陈平安在隔着一段距离处,用宝瓶洲雅言大声喊话。
两位读书人没有听到,继续前行。
陈平安又一次松了口气,哪怕是练气士或是山野妖物,道行都不会高了,当然前提是对方没有故意藏拙。
直到距离十数步外,两个儒衫年轻人才发现陈平安。
他们赶紧停步,对陈平安赶紧招手,一番交谈后,看着年轻道人的惨白脸色,其中一位彩衣国的读书人指向一处,安慰道:“我生平喜好游山玩水,经常独自负笈远行,记得此处人烟荒芜,但是约莫三四里外,有一处宅院,极有可能是隐士所建,我与刘兄此行正是前往此处,你们不妨与我们同行。”
另外撑伞的一位读书人苦笑道:“我们原本在一里地外的山坡露宿,哪里想到会下这么大一场暴雨,如果不是楚兄晓得路途,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陈平安连忙道谢。
两位萍水相逢的读书人,一人帮着撑伞在年轻道人头顶,自己淋雨,冻得瑟瑟发抖。
原本手持火把的读书人脸色黯然,因为没了雨伞遮挡之后,哪怕火把使用的油,不是凡物,仍是在大雨泼洒之下,给熄灭了,实在舍不得丢弃,便捧在怀里。
读书人只能靠着一次次闪电雷鸣的光照,凭借记忆艰难前行。
还真被他们找到了一座宅院。
像是州郡之城里的殷实门户,虽有石狮坐镇大门,但是显得小巧不大气,只是不知为何,即无悬挂春联,也无张贴门神。
总算还能有个檐下躲雨的喘息机会。
收起雨伞的读书人赶紧使劲敲门,顾不得礼数不礼数了。
结果许久之后,大门才吱吱呀呀打开,刚好天空一道闪电劈亮夜幕,露出一张枯槁恐怖的苍老脸庞。
吓得读书人一个踉跄,差点向后跌倒。
突如其来的那张老妪脸庞,在骤然而亮的雨幕之中,别说是胆气不壮的读书人,就连见多了山水神怪的陈平安都吓了一跳。
众人只觉得宅院之内,未必比外边的风雨天地来得安生温暖了。
而降妖除魔一事最内行的道士张山,已经很不讲义气地昏睡过去。
第215章 画眉
面无血色的老妪身形佝偻,怔怔望着门外四人。
敲门的读书人胆子很小,见着了阴森瘆人的老妪,竟是不敢直视,躲在同伴身后,只觉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苦哉苦哉。
这位书生年少喜好阅读百家典籍,经常能够从那些闲情偶寄的读书笔札上,翻到一些无奇不有的鬼魅精怪,故人故事,大体上分两种,一种脂粉旖旎,类似狐魅爱书生,再就是眼前这种,鬼气森森,即便天黑时入住,咋看庭院深深,雕梁画栋,侥幸活到天明时分离去,就会变作狐兔出没的荒冢哀坟。
风雨飘摇,天寒地冻,手捧火把的读书人,比起同伴要更加胆大,颠了颠背后大书箱,一边搓手取暖,一边苦笑道:“老婶能否让我们借住一宿?外边的雨实在太大了,我们有朋友经不住冻,已经晕过去了,若是再无暖和的地儿,能否熬过今夜都难说,还望老婶帮帮忙,就当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老妪板着脸,说着拗口难懂的地方方言,好像是在质问什么。
书生满脸苦涩,只得用老妪同样的方言解释一番。
老妪微微转动那双死鱼眼,盯住陈平安,竟是突然用上了宝瓶洲雅言,“习武之人?”
陈平安点点头。
老妪望向陈平安背着的年轻道士,露出桃木剑的剑柄,在昏睡之后,道士张山的呼吸反而比起清醒时分,更加绵长沉稳,这大概就是练气士的神奇之处,处处返璞归真,出人意料。老妪发现那柄桃木剑后,眼睛眯起,“你朋友是修道之人?”
陈平安继续点头。
老妪最后望向那个畏畏缩缩的持伞读书人,“读书之人?”
腰间悬挂一枚羊脂玉佩的书生摇头道:“尚无科举功名,算不得读书人。”
老妪扯了扯嘴角,肩头一晃一晃地让出道路,“既然都是正经人家,那就请进吧,记得进门之后,在各自房间休息便是,不要随便乱走,惊扰了我家主人,后果自负。房内有炭盆火炉,诸位公子一切自便,无须询问,来者是客,我家主人还不至于为此斤斤计较。”
老妪关门的时候,四处张望一番,然后迅速关上大门,沉重大门在老妪手中,仿佛轻若鸿毛,砰然关闭。
这栋宅子真不小,应该是四进的院子,陈平安在内四人被安排在第二进大院,就被告知不可以去往后边的庭院。宅子的翘檐雕刻有瑞兽、花鸟和山水云纹,窗花精美,院内地面用青红两色石砖铺就,主次道路分明,井然有序。
抄手游廊连接着正房厢房,以便于当下这种雨天,自由行走。
老妪的身影没入衔接二三进院子的狭窄游廊,漆黑一片,蓦然一个闪电,两位书生尚未收回视线,刚好看到老妪惨白的笑脸,吓得两人魂飞魄散,连忙去往相邻厢房,各自姓楚、刘的两位书生,不敢各自入睡,只得暂时聚在一间屋子,姓刘的书生放下油纸伞后,挑灯夜读圣贤书,以此壮胆。
姓楚的读书人胆子稍大,否则也不会知晓此地有宅子,他放下了火把,开始捣鼓火盆,从书箱里拿出油纸包裹严实的火折子,很快点燃炭火,房屋很快就暖和起来。他环顾四周,伸手按了按床铺,被褥泛着淡淡的潮湿霉味,只是这也在所难免,彩衣国在今年入春之后,阴雨绵绵,几乎没有什么大太阳,倒是不好在这种事情上苛责主人,何况有个歇脚的地方,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姓楚的读书人头束青色方巾,身材修长,相貌堂堂,眉宇之间,有一股凛然正气,他环顾四周,发现窗格多变,样式精巧且寓意美好,雕刻有蝙蝠、鲤鱼和灵芝等,一般只有书香门第才会有此心思。他突然凑近窗户,凝神望去,发现两扇窗户之间的稍宽木条上,好像有一些朱漆痕迹,字迹斑驳,模糊不清,依稀看出是一些符箓文字。
随着屋内逐渐温暖起来,刘姓读书人的胆子也大了一些,便放下手中书籍,看到同伴好像在盯着窗户看,便顺着他的视线抬头望去,结果看到窗户外边一片通红,映照出一张苍老脸庞,沙哑出声道:“天色已晚,还望两位公子早些休息啊。”
提灯笼巡夜的老妪这一下突然出现,把两个书生差点给活活吓死。
老妪刚刚从院子对面的厢房走来,那边的背匣少年同样是挑灯看书,同样是望向窗户,就没有这般惊慌失措,老妪摇摇头,蹒跚远去,呵呵笑道:“读书人的胆子,到底是小一些。”
对面厢房。
陈平安斜站在窗口附近,轻声提醒道:“老婆婆走了。”
原来年轻道士在进入宅子之前,就清醒过来,咽下一颗回阳丹,就着陈平安那只姜壶里的烈酒,一下子就精神焕发,原本他不愿意浪费一颗丹药,但是他突然觉得有妖气一闪而逝,不敢再吝啬丹药,一文小雪钱,终究比不过自家性命。道士张山从床上坐起身,披上一件崭新道袍,弯腰坐在火盆旁边,伸手烤火取暖,压低嗓音道:“陈平安,今夜咱俩轮流守夜吧,不然实在是不放心,总觉得这里不太对劲。”
陈平安笑道:“你只要把系着听妖铃的桃木剑,挂在窗口附近就行了,我对于妖怪精魅没什么了解,所以还是需要铃铛帮着提醒,至于守夜,我很擅长,你放心睡觉,真有了事情,我不至于连通知你都做不到。”
道士张山想了想,找了个理由,“挂好桃木剑和听妖铃铛,小道再烤烤火,等身子骨暖透了再睡不迟。”
年轻道士在斜挂木剑的时候,陈平安说道:“窗格那边曾经有人画符,不过时间久了,已经看不太清楚,但应该是你们道家的符箓,你认不认得?”
年轻道士原本没有注意,在陈平安出声提醒后,仔细端详,这才发现蛛丝马迹,不由得佩服陈平安的胆大心细,细细打量之后,他的脸色越来越沉重,最后伸出手指轻轻抹过朱漆痕迹,在鼻尖嗅了嗅,沉默着坐回椅子,“如果真如小道所想,就有些麻烦了,窗格上所画之符,正是用以驱鬼的赤书,观其残迹,应当是神诰宗青词符的一种,以特殊朱漆写就神仙青词,威力巨大,而且既然是神诰宗前辈高人的手笔,甚至几乎写满了大半窗户,且落笔急促,可想而知,那位前辈需要面对的邪祟鬼物,定然道行不浅。”
年轻道人哀叹一声,悔恨道:“早知如此,小道当初就不该节省那颗回阳丹,早早吃下,也不至于临近宅子的时候,还是昏迷不醒,不然小道对于堪舆风水一途,略有心得,在远处稍加打量,就可以大致看出这栋宅子的藏风聚水,大抵上是什么流派,以及聚拢风水的根本之法,是阳还属阴,是否偏离正道,只要辨认出大致脉络,就可以推算出很多事情……陈平安,对不起,是小道害你身陷险境了……”
陈平安听着年轻道士的自责言语,没有说什么安慰的话,只是打趣道:“张大天师,除魔卫道,不是你的拿手好戏吗?”
年轻道士连忙摆手,“别别别,小道可当不起‘天师’这个称呼。”
说到这里,张山便有些憧憬,轻声道:“真正的天师,是龙虎山天师府的张氏嫡系子弟,个个穿黄披紫,是世袭几千年的山上宰相,除此之外,跻身中五境的外姓天师,也有资格获得‘天师’赐号,但同样是龙虎山天师,也分好多种的,头一等天师,是进入龙虎山祖师堂享受香火的上五境老神仙,再往下便是生来便是黄紫贵人的张氏嫡传,其中一人,将来会职掌‘天师印’和一把仙剑,再往下,便是在龙虎山结茅修行的许多外姓天师,龙虎山作为一座天然福地,对外开放,只需那些练气士,答应修道有成之后,下山斩妖除魔即可,到时候龙虎山会赐下一柄桃木制成的木剑,这也是龙虎山的气量所在,让我们这些别洲道士,都要无比心神往之。”
陈平安听得仔细,觉得这个龙虎山和张天师们,的确不错。
大雨滂沱。
这栋宅子门口的两座小巧石狮,时不时发出一阵轻微的崩裂声响。
老妪站在第三进院子的正房外边,踩在一条小板凳上,将那盏灯笼挂在廊柱笼架上,灯火昏暗,随风飘摇。
噗一下,灯火熄灭,原来是里边的灯烛已经燃尽。
老妪咳嗽着重新站上板凳,摘下灯笼,从袖中摸出一只鲜红似血的崭新烛火,若是细看,竟无灯芯,老妪转过身背对院子,从头上拔下一根白发,猛然插入灯烛中心,仿佛是以此作为灯芯材料,然后老妪对着烛火轻轻呵了一口气,灯烛瞬间点燃,放入灯笼之后,再度挂在廊柱上。
这盏灯笼,就这么微微摇晃,灯火闪耀在大宅之中。
若是晴朗的夜色,必然会惹来飞蛾扑火,就是不知这荒郊野岭的雨夜之中,它的存在,意义何在。
年轻道士没有睡意,陈平安小口小口喝着朱红酒葫芦里的烈酒,听着张山说他之前几次遭遇妖魔的惊险经历,陈平安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年轻道士下意识望向窗口桃木剑,铃铛安静,并无异样。
很快房门那边传来敲门声,原来是那两位读书人联袂拜访,陈平安手提酒葫芦,过去打开门,门外大雨声势依旧吓人,而且歪风斜雨,以至于廊道地面都没有一处干燥地方,姓楚的修长书生手持雨伞,一手拎着酒壶,面带微笑,姓刘的读书人双手凑在嘴边,呵气取暖,笑道:“楚兄这趟出门,带了几壶好酒,如今还剩一壶,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今夜是不敢入寐了,就想着能不能借着酒劲,回去后来个倒头就睡,楚兄就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若是两位愿意小酌几口,咱们共饮一番?事先说好,我的酒量是最少半斤才倒,所以你们只能稍稍喝一些,见谅见谅。”
陈平安提起手中朱红色酒葫芦,笑道:“我自己带了酒,你们可以三人分一壶。”
当时给陈平安以及年轻道人撑伞的刘姓读书人,大步走入屋子,爽朗大笑,“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楚姓读书人笑着尾随其后,将雨伞放在墙脚根,四人围坐火盆,煨酒片刻,刘姓书生一拍脑袋,“酒杯忘拿了。”
然后他苦笑着望向同伴,“楚兄,我是不敢去拿了。”
楚姓书生笑着起身,无奈道:“若是世间真有鬼神,岂不是不用怕死了?是好事才对。再说了,读书人腹中自有浩然正气,想必鬼神也要敬畏几分,你怕什么。”
人一多,坐在椅子上的刘姓书生就有了生气,玩笑道:“我连小小举人都考不中,说明肚子里的浩然正气没有多少斤两,当然害怕,楚兄却是进士之材,远胜于我,当然可以不用害怕。”
楚姓书生笑着摇头,大步离去,他的身影很快就出现在对面厢房,然后推门关门,快步走回,拿来了四只酒杯,酒杯内壁,绘有两只雄赳赳气昂昂的五彩公鸡,道士张山接过一只酒杯,试探性问道:“楚兄,刘兄,这该不会是彩衣国独有的斗鸡杯吧?”
刘姓书生眼睛一亮,“道长也听说过我们彩衣国的斗鸡杯?”
桌上灯火不够明亮,年轻道人便双指捻住酒杯,将其倾斜,借着火盆炭火的光亮,仔细观察着两只五彩公鸡,感慨道:“大名鼎鼎,大名鼎鼎啊,自然早有耳闻,小道来自北边的俱芦洲,行走江湖的时候,曾经见过两位武林豪客为此一掷千金,借斗鸡来赌博,很神奇,听说只要酒杯倒入大半酒水,再往杯壁注入一缕灵气,两只公鸡就会自行相斗,不死不休,而且哪怕是中五境神仙里头的十境圣人们,都未必看得准胜负走向,所以斗鸡杯只要出了你们宝瓶洲,价格就是百倍千倍往上暴涨,南涧国的那座渡口,彩衣国的斗鸡杯,正是登船的重要货物之一。”
刘姓书生脸色颇有自得,点头笑道:“什么灵气不灵气的,我可不清楚,只知道咱们彩衣国的江湖宗师,喜欢以此取乐,往杯中倒入酒水之后,反正他们只要双指一捏,就能够让斗鸡杯活过来,然后争斗不休,直到分出胜负。至于为何如此玄妙,我曾经在各地县志上,看到过一些记载,说是烧制斗鸡杯的五彩土,是天底下独一份的有趣之物,而且相传此土一旦离开彩衣国境内,很短时间就会变了气味,与寻常土质再无差别,所以才使得斗鸡杯成了咱们的独有瓷器。”
道士张山啧啧称奇,心想谁若是能够垄断斗鸡杯的瓷土,岂不是日收斗金,一夜暴富?
陈平安相信这个说法,因为对于土壤属性,陈平安由于烧瓷的缘故,接触颇深,龙泉窑工祖祖辈辈都是窑工,烧瓷就需要跟土打交道,所以陈平安听说过不少神神道道的说法,比如姚老头曾经讲过,泥土离了地,最后是塑成泥菩萨,吃香火;还是烧造成瓷器,送进了皇帝家里;或是成了老百姓家里的破瓶烂罐,难逃火烤水浸,都是有其根脚的,各有各命,与人相似。
刘姓书生喝过了三两酒,满脸通红,正好微醺,是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刻,微微摇头,笑问道:“道长背负桃木剑,一看就是神仙中人,能否让这斗鸡杯‘活’过来?若是可以,咱们不妨赌一赌,找点乐子,小赌怡情,咱们赌点什么?”
这位读书人脸上焕发出一股异样神采,显而易见,喝没喝酒,完全就是两个人,而且多少还有点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