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太真一进铺子就察觉到了那份气势凌人的异象,一尊金身粹然的神灵缓缓睁眼,俯瞰那头狐魅,韦太真根本不敢与之对视。
李槐转头笑着解释道:“石灵山,药铺的老规矩,我当然清楚,不过韦姑娘是我的要好朋友,不用这么墨守成规,放心,我保证韦姑娘跟着我到了后院,不会乱翻东西的。”
见石灵山不置可否,李槐拱手行礼,嬉皮笑脸帮着求情,“变通一二,劳烦变通一二。”
既然李槐都这么说了,石灵山只得点点头。
倒不是石灵山有意为难那头来历不明的狐魅,或是想着什么让李槐没面子,而是石灵山很清楚,这座药铺的后院,确实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踏足的那种游览之地,如今师父老人家不在了,石灵山就想要尽力守住这份传统。
李槐以心声解释道:“韦姑娘,别生气,石灵山就是这么个人,把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看得比什么都重,对事不对人。”
韦太真使劲点头。
至于纯粹武夫的聚音成线,练气士的心声言语,李槐都是莫名其妙就学会了的。
偶尔李槐就会感慨,自己要是读书都这么开窍就好了。至于为何如此,李槐想得开,想不明白的事情多了去,费那脑筋做啥子。
药铺后院有一口天井,想来每逢下雨时节,便是四水归堂的画面了。
与高出地面好几步台阶的正屋,相对的檐下,摆放着一条长条木凳。
此刻韦太真有一种玄之又玄的直觉,也可能是一种错觉。
一进入此地,便有几分呼吸不畅,自身显得格外渺小,仿佛置身于一座高不可见天、深不可见底的巍峨宝殿。
她甚至觉得好像自己在此的每一次呼吸,都属于一种其罪当诛的犯禁。
若非李槐同在,就会有一道天雷降临在她头顶,就此魂飞魄散。
当年来自骸骨滩宝镜山的韦太真,跻身金丹地仙之后,她谨遵主人一道秘密法旨,跟着李槐和一个叫裴钱的少女,一起游历北俱芦洲,记得那会儿裴钱还是一位六境武夫,不曾想如今就已经是天下屈指可数的止境大宗师了。
而在宝瓶洲大隋山崖书院的李槐,竟然也变成了一位浩然天下的书院贤人。
韦太真私底下觉得,好像还是裴姑娘从六境“跳”到止境,更容易接受几分?
虽然李槐不可谓不治学勤勉,可真不是什么读书种子啊。记得游学途中,李槐总是背一篇忘半篇的记性,当年负笈游学途中,别说是裴钱,就连韦太真都背得滚瓜烂熟了。除了读书用心,肯下苦功夫,李槐在求学一道,韦太真曾经很认真寻找这位公子的,思来想去,辛苦寻觅,答案就是,李槐读书,没有任何优点!
如今韦太真其实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元婴境狐仙了。
先前之所以离开李槐身边,是因为主人,也就是李柳,担心韦太真在临近金丹瓶颈、又未可以闭关破境之时,道心不稳,收拢不住一身狐魅气息,就真是一个勾人心魄的狐媚子了,只会影响弟弟李槐的读书治学,就让她乖乖留在狮子峰道场内潜心修道,何时破境何时下山,再继续随侍李槐身边,悉心照顾弟弟的衣食住行。
上次跻身金丹,李柳赠予韦太真两件法宝,让她可以与剑修之外的元婴修士换命。
此次成为元婴,李柳再次送给韦太真一双攻伐法宝,可与玉璞境换命。
只是她因为天生性情软弱,又从无跟山上练气士切磋道法的经历,使得她一看就好欺负。
元婴境修士的境界,下五境野修的架子。
突然有人掀开竹帘,一个男子的嗓音打断韦太真的思绪。
“这位姑娘,敢问芳名,家住何方,有无婚嫁?”
韦太真赶紧转过头,看到一个头发锃亮的汉子,正在那边搓手而笑,满脸腼腆神色,“小生郑大风,是李槐的……大哥!尚未娶妻,只因为一向洁身自好,眼光又高,一拖再拖,就耽搁了。只是面相显老,其实年纪不大。实不相瞒,李槐这小子的学问,都是我手把手教的。”
那汉子一屁股坐在长凳上,挪了挪屁股,身手拍打凳子,“姑娘到了这里,无需拘束,当成自己家就可以,坐,咱俩坐下聊。”
虽然她头戴幂篱,遮掩住了容貌,但是她身姿婀娜,剪水精神,怯春-情意,郑大风笃定一事,只要有这般姿态,都不用看脸了!
见那位姑娘约莫是乍见俊俏郎君便羞赧的缘故,郑大风拎起长褂,翘起二郎腿,微笑道:“郑某人也是读书人,一生好作书山游,偶遇佳句心已醉,何况美人颜如玉。”
瞧瞧,我这相貌,这谈吐,一下子就把那位外乡姑娘给镇住了。
李槐看过了胡沣的那封书信,听到外边的动静,走出厢房门口,拆台笑道:“你咋个不说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带大的。”
真要这么说,其实也没说错。李槐小时候,确实跟郑大风最亲,经常背着李槐往返于西边祖宅和杨家铺子。
郑大风急眼了,“我哪有那么大的岁数,二十啷当的青壮小伙子……”
韦太真手足无措。
亏得对方只是油嘴滑舌,没有毛手毛脚,不然她就只能是一巴掌摔过去了?
李槐憋着坏帮忙介绍道:“韦仙子,他叫郑大风,我从小喊他郑叔叔,按辈分算,是我爹的师弟,以前都在药铺这边讨生活当伙计,后来杨爷爷嫌弃他游手好闲,每天就知道不务正业,不是跟人在路边下棋,就是去龙窑逛荡,杨爷爷气不过,就把他赶出去了,郑叔叔还在小镇东边兼-职看门,人是好人。”
郑大风眼睛一亮,“姑娘姓韦?韦编三绝的韦?好姓氏啊!何况古书上早就写了那么一句,‘是日大风,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韦以上。’缘分,由此可见,我与韦姑娘真是有缘分的!”
韦太真将信将疑,难道真有这么一本书,有这么一句话?
李槐指了指柴房那边,说道:“郑叔叔,刚才听石灵山说,杨爷爷把柴房里边的家伙什都留给我了,我也没个放的地方,不如送你,你来搬走?”
郑大风在小镇最东边,是有一栋黄泥宅子的。
跟石灵山关系没好到那个份上,但是李槐对郑大风,从来都是当做自家长辈看待的。
郑大风正色说道:“这是师父的安排。你小子敢送,我可不敢收。”
李槐说道:“那就先放着。”
郑大风点头笑道:“如此最好。”
李槐问道:“怎么来这里了?”
郑大风说道:“落魄山那边来了一帮半熟不熟的书生,我胆子小,就让仙尉道长对付着待客了。”
李槐疑惑道:“啥?”
郑大风不愿多说此事,问道:“那位嫩道人呢?”
李槐说道:“他跑去桐叶洲了,说是陈平安亲自邀请他出山,要做一件缺了他便不成的大事。”
郑大风无奈道道:“你真信啊?”
李槐笑道:“当然不信,只是这种吹牛皮不打草稿的事,较真个什么,听听就好了嘛。”
郑大风竖起大拇指,“心田宽阔能容福。”
李槐问道:“苏店人呢?”
郑大风说道:“她出门远游了,托你的福,沾你的光,去找个师兄,官场上朝中有人好做官,走江湖,有个已经混出名堂的同门师兄当靠山,想要在异乡立足就简单了。”
李槐疑惑道:“苏店找师兄,跟我有什么关系?”
郑大风笑呵呵道:“天何言哉,缘来如此,说甚道理。”
落魄山的山门口那边。
道士仙尉看清楚了那拨读书人的面容之后,落魄山的第二任看门人,就开始两条腿打摆子。
眼熟!实在是太眼熟了!毕竟道士身份是假,从无授箓,年景却是正儿八经读过好些年圣贤书籍的。
怎么会不眼熟呢,一洲各国各郡县的各地文庙,京师之地,文庙里边挂像的数量就多,七十二贤都全,地方郡县,文庙规模不大,挂像就少,多是至圣先师、礼圣、亚圣和文圣之外,按例再挂上十幅画像,是谓文庙十哲。
眼前四位读书人,今天联袂来到山脚,仙尉一下子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
那腰悬水瓢的棉袍书生。
道邻,字然君,浩然文庙陪祀七十二贤之首。传说此人是第一个拥有本命字的儒家圣贤。
那个身材魁梧的高冠男子,悬佩铁剑。
周国,字端正,传闻是一众弟子当中,侍奉至圣先师最久者,跟随至圣先师一起游历天下,让远古人间“道士”不敢口出恶言。
闵汶,字相济。性格外柔内刚,以孝入道,擅长“文学”。
黎侯,字居敬。能言善辩,治国有方,生财有道,被后世读书人推崇为儒商的祖师爷。至圣先师曾经称赞其“可与言《诗》”。而黎侯更是公认对至圣先师最为敬重的弟子,可能都没有之一,如果尚武豪勇的周国,还会与先生说一句“何必读书然后为学”,黎侯却会说一句“吾先生学问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由阶而升。”
大概是因为黎侯擅长商贾货殖一道,在至圣先师弟子当中,相对涉世最深的缘故,后世书上流传的事迹和赞誉都是最多,都说他是将所学和言行结合最好的读书人。
这四位好像从文庙画卷中走出的读书人,都是至圣先师的得意学生,皆在文庙十哲之列。
然君贫而乐道,居敬富而好礼。
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文在闵汶,武在端正。
黎侯笑道:“我们不会又被当成是骗子吧?”
原来他们在到了槐黄县后,没有就近去往披云山或是落魄山,而是临时起意,先去了一趟大骊京城,是想去人云亦云楼那边看看,再去一趟作为山崖书院前身的春山书院。
不曾想在那条小巷口,有人拦路,最后说是此路不通,诸位请回。
名叫刘袈的老仙师与弟子赵端明嘀嘀咕咕一番,老元婴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原来自家弟子每瞧见一个读书人,就说认得一个,都是文庙挂像上边的陪祀圣贤,赵端明信誓旦旦,说自己肯定不会看错。刘袈起先听着还是震惊和心慌多些,听到后来,老仙师就开始恼火了,如今京城的骗子都这么猖狂了吗?要说只是来了一位传说中的陪祀圣贤,刘袈说不得就真信了,至多两位,老人难免就得犯嘀咕,吃不准真假,可要说一口气来了四个,那还犹豫个什么,而且全部都是浩然文庙陪祀十哲里边的第一等圣贤……这就有点过分了!
你们这几个,当我刘袈是三岁小孩吗,这么好骗?!
吃了闭门羹的一行四人,相视而笑,他们也没解释什么,就此转身离去。
老仙师还在那边感慨一句,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在的读书人啊,有辱斯文!
少年忍不住开口,师父,万一他们没骗人,是真的呢?
老仙师捻须沉吟片刻,小心翼翼反问弟子一句,不能够吧?
最后老人不再纠结真相如何,洒然而笑,若他们真是他们,那么崔国师当年那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就算应验了。
自己既然得偿所愿,真能够见识到那些书上的古人,从不轻易抛头露面的山巅的修士,以后他刘袈就不在这边看门了。
只是离开巷子之前,得与那绣虎好好道一声谢。
老人回头看了眼略显寂静冷清的巷子,仿佛看见了一位双鬓雪白的青衫老书生,一手兜着些花生米,偶然捻起丢入嘴里一颗,细细嚼着,缓缓而行,自顾自想着心事,国事天下事。孑然一身,走在身边无人的世间道路上,好像从不讲究什么修身齐家,却能够治国平天下。
道士仙尉倒是不会怀疑他们的身份。
既然他们敢来落魄山,就算坐实身份了。
端正疑惑道:“是他?”
大师兄已经给出答案,棉袍书生,与那位道士率先作揖行礼。
其余三位书生,郑重其事,与那位道士同样作揖。
毕竟万年之前,世间若无此人率先开路,恐怕万年以后的天下,就不会是这样的人间了。
头别木簪的看门人仙尉,迷迷糊糊还了一个道士稽首。
等到陈平安出现在身边,仙尉顿时如释重负,原来是他们与山主作揖行礼呢。
霁色峰的山路台阶上边,青衣小童被陈清流拉着坐在这边,没有去山脚那边待客。
先前外出游历,刚刚重返落魄山的辛济安坐在一旁。
远远蹲着一个落魄山的编谱官,白发童子激动万分,年谱上边的今天这一页,分量足够!
陈灵均总觉得山脚那拨客人,瞅着有那么点半生不熟的意思,好像见过,却又记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陈灵均拿手肘撞了撞一旁好兄弟,小声问道:“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