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老人在练拳之前,对陈平安笑道:“既然已经在三境站稳了脚跟,那咱们继续,老夫把你的四境的武道底子给打扎实了。远游一事,不耽误这几天功夫。”
陈平安摇头说不行,远游一事,只要阮师傅铸剑成功,就必须马上走。
老人继续诱惑陈平安练拳,“先前为何老夫以五境修为一拳出去,六境巅峰的孙叔坚就给打死了?就在于同样的境界,云泥之别,所以哪怕是最难越过境界杀人的武道一途,老夫仍然可以轻松打死高一层的孙叔坚,因为他的底子打得太松散了。”
“比如科举一事,同样是跻身殿试的读书人,为何有人就是贵不可言的状元郎探花郎,其余就是进士,甚至还有那些可怜兮兮的同进士出身?那座金銮殿,就是一个境界,但是同等境界中,还是要分出一个三六九等。”
“陈平安,你要知道,武道三境四境,差距极大。无异于练气士的下五境的最后一境,和中五境的第一境,存在着一道巨大的分水岭。有无老夫帮你打底子,你吃了这么些苦头,裨益大小,你自己应该最清楚。如果能够一鼓作气,破开四境,只要打破了瓶颈,之后四境的武道路途,就是一马平川,岂不痛快?”
陈平安毫不犹豫,还是摇头。
杨老头既然说此地不宜久留,拿到了剑就必须离开山头,一直南下,陈平安就绝对不会拖延一炷香。
其实内心深处,对于三境之上的练拳,陈平安还是有些心惊胆战,说不怕那是自欺欺人。
老人点点头,“经得起诱惑,也算好事。孙叔坚之流,天资不差,可中途夭折的人,不计其数,就死在了贪心二字上。那今天老夫就破例奖赏你一次,将三十拳,换成三十一拳好了。放心,保管不会死人,帮你把三境好好夯实牢固了,你不用对老夫感激涕零,谁让你是巉瀺的先生……”
老人表面上说得和颜悦色,可是言语之中的杀气腾腾,寒意深深,陈平安岂会不知?
昨天一顿骂人,是骂得酣畅淋漓了,结果今天就要遭报应?
结果三十一拳之后,陈平安头回在大药桶里睡了一天,然后在床铺上昏天暗地地睡了一整夜。
拂晓时分,陈平安走出屋子,魏檗和两个小家伙都坐在檐下。
看到陈平安后,魏檗坐在竹椅上,仰起头,双手抱拳,喜气洋洋道:“恭贺恭贺。”
陈平安抱拳还礼,苦笑道:“一言难尽。”
粉裙女童把竹椅让给自家老爷,魏檗在陈平安压低嗓音后,“阮邛在这两天就会开炉,之前跟小蛇闲聊,听说你想要购买一只养剑葫,那我就擅作主张,将大骊朝廷原本一座山头赠送一份彩礼的事情,给折算了五件法宝不要,只收一只葫芦,陈平安,你要是觉得亏了,可以更改,继续收下大骊原先的五件法宝就是。”
粉裙女童和青衣小童一起使眼色,劝说陈平安别猪油蒙了心,取五舍一。
陈平安笑道:“我当然要那只养剑葫芦。”
魏檗爽朗大笑,随手一挥袖,刹那之间一只朱红色的精巧小葫芦,就被托在手心。
比起阿良悬挂腰间的银色小葫芦,稍小一些,色泽温润,样式古朴,让人一见钟情。
陈平安满脸惊喜,小心翼翼地双手拿起朱红葫芦,瞪大眼睛,凑近了仔细端详。
魏檗笑着解释道:“这只养剑葫芦只能算品相中等,算不得真正的神仙物,但已经很难得了,毕竟是在东宝瓶洲,比不得剑修横行的俱芦洲,不过就算拿去俱芦洲,这只小葫芦,一样能够让中五境的剑修垂涎三尺。”
魏檗指了指小葫芦底部,“底款为‘姜壶’,与行走江湖的江湖谐音,蛮好玩的,而且多半是某位姜姓剑修的珍爱遗物,才会刻上这个名字。喜不喜欢?”
陈平安笑得那叫一个开心,忙不迭应声道:“喜欢喜欢!怎么会不喜欢!养剑葫唉!”
粉裙女童掩嘴而笑,青衣小童翻了个白眼,一拍额头。
好嘛,关键还是识货,晓得养剑葫芦的价值连城,才这般心生欢喜,老爷的财迷习性,真是改不了。
陈平安突然问道:“能装酒不?”
魏檗点头笑道:“自然是可以的,装上十几斤酒没问题,不妨碍温养飞剑,但是切记,养剑葫内,不可温养意气相悖的飞剑,也不讲究什么越多越好,否则会耽搁养剑的进程,最好是同时养育两三把……”
说到这里,魏檗自嘲道:“若是能够同时温养两把飞剑,已经够吓人的了。先不谈获得上乘飞剑的机缘,这得需要多大的财力物力啊。”
陈平安默默记下。
然后嗖嗖两下,本名“小酆都”的初一,以及杨老头换给陈平安的碧绿色“十五”,一前一后从陈平安两座气府掠出,一闪而逝,窜入朱红色的养剑葫芦,两柄飞剑似乎极其快活,在其中四处乱窜,不断撞在葫芦内壁上,以至于小葫芦在陈平安手中微微摇晃。
魏檗瞪大眼睛,只觉得颜面无存,无奈摇头道:“好嘛,当我什么都没说。”
青衣小童与有荣焉,气哼哼道:“知道我家老爷的财力雄厚了吧?”
魏檗没跟这条小蛇计较,乐呵呵道:“知道啦知道啦。”
魏檗最后笑道:“对了,葫芦里装了酒的,就你陈平安那点酒量,尽管喝。”
魏檗离去后,陈平安拎着一条竹椅坐在崖畔那边,独自小口小口喝着酒。
粉裙女童想要跟着过去,结果被青衣小童抓住胳膊,摇头示意不要去凑热闹。
陈平安舒舒服服靠在椅背上,双腿伸直,双手捧住暂时当起酒壶的小葫芦,几口酒下了肚子,就觉得脸颊火热,喉咙滚烫,整个人都跟着暖和起来。
陈平安望向遥远的南方,充满了憧憬。
好像那边的山山水水,就是手中养剑葫芦谐音的江湖了。
这是陈平安从未想过的生活。
活着,还能好好活着,真好。
————
泥瓶巷的孤儿,爹娘都去世后,五岁到七岁的时候,最难熬。
有些时候饿到肠子打结的时候,那是真能饿到恨不得去刨泥土吃的,每当吃饭的时候,泥瓶巷附近皆是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哪怕只是走在巷子里,孩子都能闻着那些诱人的饭香菜香,孩子身上穿着爹娘留下的衣衫,自己裁剪成自己能穿的大小样式,边边角角都丢不得,一块一块积攒起来。
孩子第一次吃上别人家的饭菜,是家底耗尽之后,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六岁的孩子,在一个大冬天,又无法上山采药挣点铜钱,彻底没了生计,又不愿去偷,饥寒交迫,像一只小小的孤魂野鬼,走在巷子里,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直走到了暮色里,到了炊烟升起的时候,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活下去了。
之前有好心人说小平安,去我家吃饭。孩子总会笑着说不用,家里还有米的。然后就赶紧跑开了。
可是那一天,孩子是真的什么都没了,白天先去了趟杨家铺子,想要跟老人赊账,老人根本就不愿意见他。
然后在那个黄昏里,孩子就委屈想着,会不会有人见着自己,会不会笑着说,小平安,进来吃饭。
但是那一天,没有人开门,大门紧闭,里边有欢声笑语,有骂骂咧咧。
孩子最后饿着回到自己院子,躺在被褥单薄的冰冷床板上,默默告诉自己,不饿不饿,睡着了就不饿了,想一下爹娘就不饿了。
第203章 酒鬼少年郎
光脚老人不知何时走出了竹楼,站在崖畔,来到陈平安身边,笑问道:“怎么,熬过了一个大关隘,在忆苦思甜?”
陈平安被打断思绪,回过神后,喝了一口酒,转头笑道:“这样是不是不太好?”
老人穿着一袭素白麻衣,显得格外清爽利落,“不太好?好得很,人活着没个盼头,多没滋味。吃得住苦,享得了福,才是真英雄。吃苦头的时候,别见着人就跟人念叨我好苦哇,跟个小娘们似的,享福的时候,就只管心安理得受着,全是自己靠本事挣来的好日子,凭啥只能躲在被窝里偷着乐?”
陈平安点点头,“可能有些话说出来,老前辈会不太高兴,但确实是我的心里话,老前辈,愿意听吗?我一直没跟别人说过,哪怕是我最好的朋友,刘羡阳都没有听过。”
光脚老人蹲在竹椅和少年身边,“哦?小时候那点凄凄惨惨的破烂事?可以啊,说出来让老夫乐呵乐呵。”
陈平安喝了口酒,没有恼火,递过去朱红葫芦,老人摆摆手说是嫌弃酒差,陈平安便打开心扉,缓缓说道:“我哪怕练拳,每天疼得嗷嗷叫,还偷偷哭了几次,觉得真要被老前辈活活打死了,可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这辈子最难受的时候,是小的时候,一次是头回自己一个人进山采药,我记得很清楚,天上好大的太阳,我就扛着一个差不多有我人那么高的大背篓,当时心大,想着背篓大,就能装下很多很多药材,娘亲就会更快好起来,然后走着走着,就磨破了肩膀上的皮,给太阳一晒,汗水一流,火辣辣疼,关键是那个时候我才刚刚走出小镇,一想到想这么疼半天,一天,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老人嗤笑。
却不是笑话陈平安,而是想起了崔氏子弟的锦衣玉食,世代簪缨,是宝瓶洲的顶尖豪阀,然后那个小崽子们练拳之时,才站桩而已,就个个跟受了多大委屈似的,回到自家就开始跟爹娘告刁状,或是春寒冬冻的时分,裹着狐裘跟裹粽子差不多,上个家塾早课,就觉得自己吃了天底下最大的苦头,除夕夜就想着跟几位祖宗讨要一封大大的吉利钱,老人看不惯这些,但是其余几位同辈份的兄弟,还真就吃这一套,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嘛。
陈平安继续说道:“第二次,是饿的,家里米缸见底了,能卖的东西全卖了,饿了一整天,又没脸皮去求人,就在巷子里走来走去,想着别人主动打声招呼,问我要不要顺便吃个饭。那年的大冬天,是真的好冷啊,夏秋时节还没事,家里再穷,少穿衣服又没关系,而且上山采药能挣些铜钱,每次采药还能顺便带回家野菜、果子,或者跟街坊邻居借了铁榔头,去小溪里敲打石块,就能把躲在下边的小鱼敲晕,回家贴在墙壁上一晒,完全不用蘸油盐,晒干了就能吃,还好吃。但是那年冬天,是真没法子,不求人就要饿死,怎么办,一开始脸皮薄,不断告诉自己,陈平安,你答应过自己娘亲,以后会好好活着的,怎么可以爹娘才走了一年,就跟乞儿差不多?所以当时躺在床铺上,觉得熬一熬,就能把那股饿劲熬没了,哪里知道饿就是饿,没有饿昏过去,反而越饿越清醒,没办法,爬起床走出院子,又到巷子里溜达,几次想要敲门,又都缩回手,死活开不了那么口。后来我就告诉自己,最后走一趟泥瓶巷,从一头走到最后一头,如果还是没人开门,跟我说小平安,这么晚了吃饭没,没有的话,进来随便吃点。那我就真去敲门跟人求了,只是在肚子里默默发誓,我长大以后,一定好好报答那户愿意给我饭吃的人家。最后我就从曹家祖宅那头的巷子开始走,结果一直走到了顾粲他家的巷子尽头,还是没有人开门。”
老人哈哈大笑,没有半点恻隐之心,“咋的,最后敲开了哪户人家的大门?人家愿意收留你蹭饭没?”
陈平安说到这里,本就没有多少萎靡悲苦的神色,愈发神采奕奕,像是喝了一口最好喝的美酒,“我就只好哭着鼻子往回走,但是没走出去几步,身后的院门吱呀一声打开了,我一开始没敢回头,可有人主动跟我打招呼了,我就赶紧抹了把脸,转头望去,看到一位邻居手里拎着一只火熜,就是里边铜皮外边竹编的小火炉,能够拎在手里随便逛的那种,她见着我好像也很意外。”
老人啧啧道:“天无绝人之路,你小子就这么白吃一顿饱饭啦?”
陈平安狠狠抹了把脸,全是泪水,但是满脸笑意,“没呢,那个邻居想了想,笑着问我,小平安,你真的会进山采药,那些药材真认得?我当然说认得,而且我真没吹牛,我那两年几乎隔三岔五就会进山采药,都快比泥瓶巷还熟门熟路了。她就笑了,对我招招手,大声说‘那行啊,小平安,你过来,我跟你求件事情,我身子骨经不起寒,需要几味草药熬汤补身子,可是杨家铺子那边太黑心,太贵,我可买不起,小平安你能不能开春之后去山里头采药,我给你铜钱,但是价格必须低一点儿。’”
陈平安轻声道:“我走过去,跟她商量着事情,她就顺手把自己的火熜递给我,谈完了事情后,她看我没挪步,就笑着问,怎么,没吃饭,还想骗吃骗喝啊?不行,除非算在药材钱里头,不然我可不让你进这个门!”
陈平安笑着望向远方,“我在爹娘走后,什么样的眼光没看到过,很多同龄人,骂我是克死爹娘的祸胎,哪怕我远远看着他们放纸鸢,下河摸鱼,都会被一些人拿石头砸我。还有一些大人,喜欢骂我是杂种,说我这种贱胚子,就算给富贵人家当牛做马都嫌脏,比老瓷山的破瓷片还碍事。但是那天,那个女人那么跟我聊着天,说要花钱吃饭才行,老前辈你一定不知道,我当时有多开心。进屋里吃着饭的时候,眼泪一下子又不争气地满脸都是了,她就开玩笑说,呦,小平安,我的手艺是太好还是太差啊,还能把人吃出眼泪来?我那会儿就只敢低头扒饭,说好吃。”
老人嗯了一声,提醒道:“那你有没有想过,那个邻居其实是想帮你?不过换了个更好的法子。”
陈平安点头道:“一开始没想到,后来吃饭结账的次数多了,很快就明白了。”
那个邻居,就是后来顾粲的娘亲。
所以每次顾粲娘亲跟人吵架,陈平安都在旁边看着,几次吵架吵得狠了,她就会被一群抱团的妇人冲上去挠脸揪头发,陈平安那个时候就会跑上去,护着她,也不还手,任由妇人们把气撒在自己头上。
所以陈平安从来不觉得自己是烂好人。
如果顾粲娘亲这样的好人,不管她在泥瓶巷杏花巷口碑有多差,对他陈平安,就是救命恩人,如果这都不想着好好报答,陈平安觉得自己都不是人。
送给顾粲一条小泥鳅怎么了,知道了它是一桩大机缘,又怎么了。
陈平安根本不心疼。
当这个世界给予自己善意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珍惜,要惜福,无论大小。
所以烧窑的半个师傅,姚老头说过那句话,陈平安当时就觉得是天底下最好的道理。
是你的就好好抓住,不是你的就不要多想。
天底下没谁是欠你的,但是你欠了别人,就别不当回事。
后来陈平安对待刘羡阳,亦是如此。
上山采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是刘羡阳教会了陈平安如何下套子逮野味,如何制造土弓,如何钓鱼,到了龙窑烧瓷,还是年纪稍长的刘羡阳在护着陈平安。
陈平安这么苦兮兮从孩子活到了少年,活到了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虽说很愿意讲道理,但是如果牵扯到顾粲或是刘羡阳,例如搬山猿那次,陈平安讲个屁的道理,只要本事足够,那就干死为此。
陈平安曾经对一位外乡姑娘说过,如果以后自己找着了像娘亲为人那么好的姑娘,哪怕她给什么道祖欺负了,他一样要卷起袖子干架的,打不打得过是一回事,愿不愿意为媳妇打这场架,又是一回事。娶了那么好的媳妇,不晓得心疼,陈平安亏心。
当然了,那样的好姑娘,陈平安觉得找着了,可是还没说出口,所以才要走接下来那趟江湖。
他一定要背着自己偷偷取名的“降妖”“除魔”两把剑,走到她跟前,鼓起勇气大声告诉她,“宁姑娘,宁姚!不管你喜不喜欢我,我都喜欢你,很喜欢!”
至于是挨巴掌,还是连朋友都做不成了,厚着脸皮跟她说了再说!
老人从陈平安手里抢过养剑葫,仰起头灌了一大口,却没有马上丢还给陈平安,没好气道:“这酒真不咋的,你继续说,鸡毛蒜皮的腌臜事,也就只配当这壶劣酒的下酒菜了。”
陈平安想了想,双手笼在袖中,“那年冬天熬过去后,我好像开了窍,脸皮就厚了,饿得实在不行,就去求人蹭饭,然后一次次都记在心里,想着开冻之后,可以进山,挣了铜钱就还给他们,也会有好心的老人主动送我旧衣服,我不会再觉得难为情,说家里不缺东西了,都老老实实收着。那几年里,我拼了命进山采药,但是挣钱还是很少,实在是力气太小了,杨家铺子好些药材又难找,这也很正常,好找的药材,哪里能让我挣这个钱,对吧?所以我就给街坊邻居们帮忙,早上就帮他们去铁锁井提水,一有农活,就去田地里帮忙,大晚上会蹲在那边,帮他们抢水,免得给别人截断了水渠,我不敢硬着干,需要躲在远处,等到那些青壮们离开,才敢偷偷刨开,把水源引入邻居家的水田才行,等到守着夜,看到水田的水满了,才去将沟渠小坝重新填回去,为此我还被人追着打过很多次,好在我年纪小,但是跑得快啊,真正吃亏的次数不多。”
光脚老人悠悠然喝着酒,嘴上说着酒不行,其实一口接着一口,真没少喝,耳朵里听着陈芝麻烂谷子的市井小事,老人倒是也没觉得如何心烦。
陈平安毫无遮拦地说过了心里话,觉得痛快多了,就伸手去拿酒壶,老人手肘一抬,拍掉少年的手掌,不客气道:“等会儿。”
老人双指捻住酒葫芦,缓缓道:“陈平安,你说了这么多狗屁倒灶的小事情,想不想听老夫讲一些无甚用处的大道理?这些话,便是老夫当年巅峰,已经站在世间武夫的顶点,你说老夫的眼界如何?够高了吧,也觉得一文不值。要不要听听看?”
陈平安笑道:“说,我就喜欢听人讲道理。”
老人站起身,“老夫曾经在一座中土神洲的山顶,偶遇一位气态儒雅的老书生,当时不知身份,后来大致猜出一些,只是没领会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才有之后沦为疯癫老汉的凄惨田地。当时与老书生闲聊,别看老夫是纯粹武夫,口口声声说着拳理,其实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出身,读过的书,极多。与老书生闲聊到最后,便向他请教一些想不通的事情,然后老书生便大致说了一些他的道理。”
光脚老人拎着酒壶,开始散步,绕圈而行,“那个老书生说,我们活在一个很复杂的世道里,很多人的言行,哪怕是学问极高的读书人,还是会自相矛盾,我们看多了没甚道理的事情,难免会问,是不是书上的道理,是错的,或者说,是那些道理还没有说透,没有说全。”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办呢?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许多嘴上讲道理、做事没道理的世界?办法是有的,一种是活得纯粹,我拳头很硬,剑术很强,道法很强,就用这些来打破一些东西。复杂问题给简单解决掉,只要我开心就好。天地有规矩约束我,我便一拳打破,世间有大道压我,我有一剑破万法。哪怕暂时做到如此酣畅淋漓,可总是如此想,坚定不移,一直朝这个方向走在道路上。这种人可以有,但是不能人人如此的。”
说到这里,老人停下脚步,望向陈平安,自嘲道:“老夫便是这类人。”
“老书生继续说道,一种是活得很聪明,怎么省心省力怎么来,规矩二字,就是用来钻漏洞的。读书人若是如此,便是犬儒了。或者在合情合理之间作取舍,选择合自己的情,不合世间的理,以至于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若是能够把这个‘利’换成‘礼’字,世道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