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仆赶紧将她迎进门去,通报女主人:“老夫人,赖三介绍的高人到了!”
于是,门内扶出个鬓发已参白,打扮得体,保养得宜,只是面带愁容,时不时拿手帕拭泪的女子。
她是王秀才的母亲,王老夫人苏氏。
苏氏刚刚被儿子闹了一通,现在儿媳还在陪着那孽障,她一边拭泪,一边去看被介绍来的“侠女”。
实话说,赖三是城里有名的无赖子,游侠儿。家族落魄后,颇是混迹三教九流,勾结一帮恶少年,干了鸡鸣狗盗的勾当。
虽然病急乱投医,独自支撑了门扉十几年的苏氏心里也不是很信他介绍来的能有什么好人。
她打量来人,却颇吃一惊。
这位“高人”年只十五六岁,竟跟她刚出阁的女儿相差仿佛,称得上是少女。
少女颈系明月珠,裙压白玉禁,闪耀夺人。容貌却柔和似春波,十分符合江南士族的偏爱。让出生书香世家的苏氏一看就起了好感。
但她举止,又与时下的江南仕女们极不同。竟是柳腰别宝剑,素手执福旗,步子稳,又轻盈欲飞。要踢到一盆花草时,悬步微挪,连裙边都没有擦到泥土。
并不轻浮,也并不粗鲁,但也并不如淑女们般的温婉。
苏氏看了她好一会,暗暗点头,现在倒有几分相信所谓的“侠女”一说了。
“我姓刘。你们叫我‘小刘’就行。”少女拱拱手,却不大通礼数,竟不问好也不寒暄,也毫无男女大防的顾忌,单刀直入:“王秀才被鬼魇了?人在哪?”
“那孽障又闹了一通,我让他媳妇陪着他。刘女侠随老身来。”
苏氏将她引到主卧,门刚推开,里面就扑出来一个影子,喊着“卿卿,卿卿,等我!”
竟是一个披头散发、眼睛深深凹陷下去一圈黑色,状如疯癫的青年男子。
他身后,鬓发散乱,容貌端庄温婉的一个女子跟了出来,泪流满面:“娘,夫君他,他真不认人了,药也不喝,符水也不用,还打了我。”脸上却有一红痕。
这状如疯癫的男子,就是王秀才。
他一脱离房间,就连跌带爬,往府门走,口中还念叨着:“我找她去,我找她去……”
苏氏又怕又怒又悲,气得直哆嗦,连声喝骂,她一个年迈老妇,去拉他也根本拉不动。王秀才置若罔闻,只一心往外走。
见此情形,李秀丽皱了皱眉,走上去,抬起手刀,啪,世界安静了。
王家人赶紧把晕过去的王秀才抬回了房间。
苏氏和她的儿媳杨氏,向李秀丽道谢:“如果没有刘姑娘,我们真不知如何是好。”
苏氏问:“刘女侠,您有看出这孽障身上的异样吗?”她环顾一圈,打了个寒噤:“或许,我家中,有什么异样……”
那女鬼,是不是跟到王家来了……
李秀丽皱眉,她手里的艾旗纹丝不动,腰间的蒲剑安安静静。这就代表附近没有任何心怀恶意的超凡存在。
她在王家的三进宅子里来回走了几趟,均无收获。又去看昏迷的王秀才。这一次,她沉吟片刻,收起艾旗,摩挲鲤珠,用自己修士的眼睛,诵世天书的“心声”,去辨别,去聆听。
果然,她在王秀才体表环绕与外界发散的炁中,辨别出了一丝与他的炁不相融的炁。
秀才的炁里全是他自己充满八股相关的“心音”。念念叨叨,什么“之乎者也”、什么“我要考中”、“这次的搭题我押中了”、“我比他们更有才”、“圣人云……”。
唯独那丝炁。
她单手挑起,从诵世天书里听到了这丝炁夹杂的“声音”,那是一个低柔婉转的女声,念尽人间诗,幽幽而叹:
“春日桃柳,夏日荷;秋来桂子,冬来雪,碧波未冷恩先断……”
而且,生人的炁,大多其质活泼,与四周的炁交融互换发散。
这抹炁,却像冰冻千年,凝而不散,不与四周交互。实在非常显眼。
难道果然是艳鬼,湖畔传说竟为真?
被她摘出这缕格格不入的炁后,王秀才的神情逐渐平静下来,不多时,竟然睁开了眼,揉着脖子:“好痛,好累……怎么好像几天没睡觉了……”
其母、其妻顿时惊喜万分:“孩儿!”、“夫君!”
王秀才发懵:“母亲,您怎么如此憔悴?宛儿,你的脸颊怎么了?”
苏氏先喜后怒,先前担心万分,此时啪地赏了他一个耳刮子,打得王秀才脑袋嗡嗡嗡:“孽障,你还有脸说!她脸上就是你打的!寻芳觅艳,竟然寻到女鬼头上,险些引来这破家祸!”
“等修养几日,你就给我跪祠堂反省去!”
杨氏也用帕子捂着脸一边哭,一边小捶秀才胸口,动作温柔,但力气估计用得不小,王秀才险些没被她捶晕过去。
王家乱哄哄的,李秀丽懒得看,饶有兴趣地观察着缠在她手指上的那缕丝一般的“炁”。
它被抽出来后,仍然自顾自轻歌曼吟,凝而不消。触之,竟有如触物质般的冰凉感。
苏氏缓过心情,爽快地把二十两给了李秀丽,甚至又做主多添了十两。
李秀丽不要:“二十两就二十两。我不要多的。倒有一件事,要向各位打听。”
赖三虽然是本地人,但他是个不学无术的无赖汉。对读书人之间流传的传说,不太清楚。
眼前正有一个当事人王秀才在这里,她正好问仔细,到时候去湖畔捉临时溢出区也有准备。
是,临时溢出区。从她捕获的这缕不散之炁来看,明胜湖畔,大概率真有东西。
也是从王家,她得知了明胜畔,那个“女鬼”的具体传说。
王秀才捂着被老娘打红的脸,喏喏说话,都不敢看李秀丽一眼:“女侠,是这样的。那个‘女鬼’,其实是我们泉亭县已经流传了近千年的传说。”
“从前朝的前朝的前朝的前朝,明胜湖畔,就有女鬼传说。传说,此女名唤卫小玉,活着的时候,是西州一位艳名与才名广播南北的歌妓……”
第071章
天云呈淡淡的灰,水雾萦远山。
雨若有若无、细细斜斜,湖波如腾烟。
渺渺烟波中,驶入一艘画船。
船上挂着描金的灯笼,灯影摇光,照亮船桨划破的水流。
弹玉落珠般的弦歌琵琶声,荡出船舱,散入烟波,惊了被酒香勾来的游鱼。
“嗝,这酒,就是得在湖上,酒尚热,船摇摇,山隐隐、水迢迢,伴琵琶,才有趣味!小郑,不要枯坐,有景有乐,何不痛饮此杯?”
船上坐二三青年书生,正对饮小酌。旁边放着红泥炉,炉上温了一壶酒。船舱最后,坐一个年岁不大的琵琶女,拨着弦奏乐。
其中二书生喝得脸上泛红,唯独年纪最轻,大约十七八岁的少年书生,被唤作“小郑”的,却坐在一旁,欣赏江南烟雨,滴酒不沾。
闻言,小郑笑道:“彭兄、方兄,你们都是本地才子。独我一个外地人,难得到西州府,泉亭县是三吴之地,自古繁华,风物人文都堪称一绝。游湖饮酒固然味美,却不能清醒地赏玩山光水色,未免可惜。”
他反过来还劝他们:“二位仁兄也不可再饮了,我们可不只是来游湖的。今日观天,夜来必有凄然风雨。正是我们等了良久的好时机。如果喝醉了,眼困脚乏,错过良辰,便可惜了。”
彭、方二人一听,忙住了酒:“可恶,可恶,贪杯了,幸而小郑提醒。”
又让琵琶女不必再弹,叫船夫:“日色将暮,速速将船靠往西林。”
船调转方向,沿湖绕了一圈,往湖畔的一座山脚而去。山下有一古桥,桥畔竹林遍种,绿草如茵,有亭坐落其间。因在湖西,故而称“西林”。
停船之际,船夫欲言又止,看三位书生撩袍下船,背着铺盖,有说有笑的样子,他还是叫住了最客气的小郑:“三位,你们当真要在亭中过夜?”
小郑道:“没错。老丈你既与我们约定,明早来接我们就行。勿忘。”
“哎呀,后生,西林山上,不少墓葬。常有鬼魂出没。你们读书人‘远鬼神’,大多不信邪。但我亲眼看到过,半夜,鬼火……”
小郑笑道:“我们就是来寻鬼的。”
见他们执意如此,船夫摇摇头,不再多劝,载着琵琶女,划船离开。
三人漫步西林,毛毛雨渐停了,不曾湿襟袖。远眺湖光山色,近有古亭绿竹,老松茵草,大为可爱。
彭生与方生都感慨:“文章常伴湖光色。即使不入祖坟,葬在山光水色中,也足慰平生!来来来,取酒来,我们祭小玉!”
其实,他们并不信有鬼。
只是,作为文坛新秀,不来西林一趟,不说自己“偶逢卫女魂,邀为作新诗”,都不好拿出去吹嘘自己是才子。
虽然实际上绝大部分人也都不过是来亭中一坐,祭拜一下卫小玉墓。然,心知肚明归心知肚明,风雅样子总是要做的。反正睡过一夜,等回家去,描写怎么遇到卫女魂,那还不都是靠一支笔,一张嘴!
像那个姓王,装疯卖傻,搞得自己真遇到过女鬼似的,那才是下等玩法。
但他们来回找了一圈,走过竹林,寻过老松,甚至把整座小丘山都翻了一遍,却都没有找到卫小玉的坟墓。
其时天光已黯,黄昏日落,郁闷而返,坐在亭中,三人只得倒了酒,打算自己喝掉。
刚举杯,忽然,风雨作,松竹簌簌声。
风卷雨,扑入亭中。
山风凉,吹鼓袍袖。山雨冷,滴进碧酒,点出波纹荡。
“啊呀!”他们酒杯一歪,酒洒亭中,溅到了亭旁的一株兰草上。
方生可惜不已:“这酒是上好的女儿红,不想小玉尚未得饮,先送予山风野兰。”
“老彭,小郑,你们觉不觉得,越来越冷了。这风一刮,雨一吹,我穿了三层夹衣,尚觉寒意……”
彭生不以为意:“现在还不到三月。山脚下,又是湖边,又下雨吹风,就是冷一点。谁叫你衣服穿少了。”
但很快,天越来越黯,风雨愈作,松摇竹动。
小郑年少,耳目灵敏,他忽然听到伴随风雨而来,像是车马辚辚声。
附近少有人家,何况这只有车声,无有马鸣。
他神色微凝,对同伴“嘘”了一声:“你们听。”
轮滚滚,压绿茵。
随风伴雨,一个低柔婉转,吟哦般的女声,断断续续,又远而近,渐渐清晰:“春日桃柳,夏日荷;秋来桂子,冬来雪……”
风雨中,马车至。
这是一辆女眷喜欢的油壁车。整洁小巧,不失精致。
它缓缓驶来,却停在略远处的松柏下。
彭生性呆,见此,笑道:“莫非还有哪位女郎,与我们同祭小玉?”
那匹拉车的马儿抬首,嘶咴一声。
油壁车的车帘被慢慢卷起。